李银河:异性恋不比同性恋更正常
(李银河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 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网易跟贴:同性恋不仅仅是一个生理因素,还有很多心理因素,即同性恋是否是可以诱导的?
李银河:同性恋的成因问题有大量争论,主要是先天说和后天说两大类,先天说比较强调生理因素,如激素水平、遗传基因等等;后天说比较强调心理因素,如儿童生长的环境对于其性倾向认同的影响。但是即使同性恋是后天习得的,也是在很年幼的年岁受成长环境中的种种未知因素影响并形成了心理固置的,不是在外界的诱导下可以轻易改变的。
网易跟贴:如果说同性恋具备社会诱导的可能,那是否意味着同性恋可以通过某些方式转化为异性恋?您有没有听说过同性恋者转化为异性恋的事例?
李银河:听到过同性恋者转化为异性恋者,异性恋者转化为同性恋者的个案,但是并非社会诱导的结果,而是非常个体化的不明原因导致的。有些只不过原先对自己的性倾向若明若暗,后来才明确认定。根据英国的数据,同性恋者占人口4%,双性恋占人口4%,还有1%的人被标示为“未分化”,应当就是属于对自己的性倾向尚未有明确认定的人。
网易跟贴:随着性观念的不断解放,有部分人为了追求刺激或是新鲜感也偶尔加入男同群体,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李银河:这是人性中很自然的一种冲动,出于好奇或者追求刺激去尝试某种活动。就其根源,应当在古希腊和古中国,在古希腊,同性性行为一度是社会普遍实践;在汉代,几乎每个皇帝都有男宠,民间的同性性活动也大量存在。我对这种现象的主要分析是:在古代,人们认为性欲就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冲动,需要宣泄,至于宣泄的对象是男是女并不重要。
网易跟贴:很大一部分人谴责同性恋之间一夜情泛滥的现象,认为正是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才导致了艾滋病的传播,更有甚者将之上升为道德问题,艾滋病的传播是否也加重了人们对于同性恋人群的排斥?
李银河:在西方,艾滋病首先在男同性恋人群中爆发,所以人们会因此排斥同性恋。但是在中国刚发现艾滋病时,传播渠道主要是静脉吸毒人群,同性恋渠道的传播只占0.06%。虽然目前同性恋传播已经在传播渠道中占到5%,异性恋传播还是占据更大比例,所以认为只有同性恋才传播艾滋病是一种偏见。此外,如果从传播可能性上看,虽然男男性行为几率最大超过平均水平,女女性行为传染艾滋病的几率却小于异性恋。所以不能笼统地说同性恋比异性恋性行为有更大几率传播艾滋病。
网易跟贴:中国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接受程度已经大大改观,从最初的男同“二尾子”的污蔑性称谓到现在的去污名化,您觉得推动了这样一个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李银河:主要的因素是社会变迁所导致的对于性的评价从基本负面渐渐转向正面,从反性禁欲到肯定性欲。其次是反歧视话语在全世界的走强和引进中国。
网易跟贴:中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分明的社会,俨然形成了两套价值观,那么农村与城市对待同性恋者的看法有何不同?根据您或其他学者的研究,农村与城市同性恋者在生存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有何不同?
李银河:农村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低于城市,农村同性恋的生存处境更加艰难。全世界的同性恋都不喜欢农村和小镇的生活,偏爱都市生活,一方面是由于农村的观念比城市更加保守,另一方面由于同性恋是少数人群,在农村更不易找到伴侣。
网易跟贴:现在很多同性恋一直在犹豫到底出不出柜,出柜到底需要面对什么样的社会压力,如果面临这方面的问题该怎么办?
李银河:社会歧视还是比较重的,但是因小环境而不同。在文化类单位会轻些,越下层的单位压力越大,可能会影响升迁。如果真的遭遇了歧视,应当进行反歧视抗争。
网易跟贴:您觉得双性恋的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方式?是否是人格分裂?
李银河:当然不是。人格分裂是精神类疾病的一种。双性恋则是一种少数心理健康的个人的特殊性倾向。双性恋的方式就是男人也爱,女人也爱。
网易跟贴:您觉得在中国当前的国情下,我们还能为同性恋群体做点什么?
李银河:传播反对性倾向歧视的话语,促进社会和谐。
- 推荐
- 热点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